半岛体育官网-捷克队士气高涨,力争捧起欧国联冠军
2017年4月1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2015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分析的第三卷《学生的幸福》。
报告对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总体分析,分别是:学生在校表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学生在校的社交生活情况;学生家长和总体家庭环境;学生校外时间的利用情况。
原报告一共有530页,2017年4月20日《经济学人》杂志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今天的文章由这项分析切入,回答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客观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主观因素是什么?
OECD报告中有一项对高中生的“好胜心”和“焦虑感”与PISA成绩相关性进行的分析。“好胜心”和“焦虑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评价。
其中,对应“好胜心”的描述是:我想成为班级里最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对应“焦虑感”的描述是:即使我已经很好地为考试做了准备但仍然感到焦虑。
《经济学人》结合这两方面的数据作了总体分析,结果见下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焦虑感”,从左到右递增;纵坐标表示“好胜心”,自下往上递增,圆点颜色表示该地区PISA成绩与全球平均成绩相比的优劣程度,蓝色越深成绩越好,暗黄色越深成绩越差。图中黄圈标示的是中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参加考试的情况。
基本情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好胜心和焦虑感基本上是正相关的。除了个别案例,比如以色列学生好胜心很强,但焦虑感一般,而反之日本学生好胜心接近总体最低水平,但却非常焦虑。这很可能与两国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有关,毕竟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不错的,教育的总体投入比例也比较高。
好胜心和焦虑感都很高的成绩总体偏弱(哥伦比亚和多美尼加共和国)。例外的是新加坡,他们属于“三高”,华人社群、美国和几个主要的英联邦国家都有这样的特征,但新加坡这个同时以华人社群为主但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体现得特别明显。
好胜心和焦虑感都低的反而成绩表现是不错的(瑞士、荷兰和捷克共和国)。他们的学生可能是快乐学习的典范了。
好胜心和焦虑感平平的成绩也平平。希腊是典型代表,一种什么都无所谓的感觉。
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孩子(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比较好胜,但只算略有焦虑。这个可能和我们平时的直观感受不太一致,也可能是中国的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吧。
这个研究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启示呢?临近高考了,智力因素和知识能力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如何通过调整主观因素来提升考试成绩呢?答案可能就隐藏在本文开头的两个问题:
我想成为班级里最优秀学生中的一员?
即使我已经很好地为考试做了准备但仍然感到焦虑?
太想考出好名次本就是焦虑感的原因,大家可能发现状元往往很多时候都不是平时的年级第一。这里不能用简单的“平常心”来解释,因为学生可能“平常”就很在意成绩,很在意排名。
因此
今天要送出的
好成绩秘密武器
就是
别想结果,享受过程!
阅读原文链接进入OECD的原网页,点击红色的PDF,就能下载到《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II) Students' Well-Being 》的原文PDF(文件大小为6M)。
本期编辑:卢镇岳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